1916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个年头。
当时,德国军队第2集团军在法国索姆河上游盆地建筑了3道防线,设置了坑道工事和多层铁丝网,号称“最坚强”的防线。德军的防线,切断了英法联军通往巴黎的通道。为了突破德军的防线,英法联军打响了一战中规模最大的索姆河战役。
在这次战役中,德军不断增兵,最多时投入了67个师。英法联军方面,由于法军主力投入到同期进行的凡尔登战役,分身乏术,改由英军为主力,英军最多时投入了54个师,法军最多时投入了32个师。
索姆河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,在持续进行了近5个月后,到11月18日宣告结束。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大决战,双方伤亡人数合计达到了约133万人,其中,德军伤亡53.8万人,英法联军伤亡79.4万人。
由于战役过于惨烈,人们将索姆河战役称为“索姆河地狱”——用“血流成河”之类的词语,已经无法形容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了。
索姆河战役的伤亡人数之所以达到了百万人数级别,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种新式武器的出现。
第一种是马克沁重机枪。
英法联军为了摧毁德军的防线,进行了近半年的准备。在发起进攻前,又对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7天的炮火集中攻击。在英法联军的密集轰炸下,德军的第一道防线被完全摧毁,第二道防线也被部分摧毁。
但是,当英法联军呈密集队形向德军第二道防线进攻时,德军使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——马克沁重机枪。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、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的机枪,其发明人是美国工程师海勒姆·史蒂文斯·马克沁,因而得名。
在马克沁重机枪出现在战场之前,大家都使用非自动枪械,打一枪,换一颗子弹,效率虽然不高,但使得武器的整体杀伤能力不大,减少了战场的血腥程度。马克沁重机枪改变了这一切,英法联军成片地倒在德军密集枪弹织成的火力网前。
仅仅是马克沁重机枪被使用的第一天,就有6万英军士兵伤亡。马克沁重机枪因此得到了一个外号“寡妇制造者”。
第二种是坦克。
德军祭出了“大杀器”,英法联军也不能落后于人啊。9月15日,正在防守的德军看到英法联军的阵地上“轰隆隆”开来一群钢铁怪物。这群钢铁怪物不怕枪弹进攻,还能轻松地碾压过德军挖掘的坑道工事和多层铁丝网,而且也配备了马克沁重机枪。
这就是英法联军的秘密武器——坦克。
其实,早在1914年,英军中校斯温顿就提出了一个建议,研究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的武器。后来担任英国首相,当时还是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,亲自组建了一个班子来研究这个被称为“陆地战舰”的新式武器。1915年9月,这种新式武器被制作出来。丘吉尔不想德国人探听到这种新式武器的存在,命名为水箱,水箱的英文是“tank”,汉语音译为坦克,一直沿用至今。
英法联军一共制造了49辆坦克,因为各种原因只在索姆河战役中投放了18辆。不得不说,第一代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,发挥的作用不大,但在出现之初,仍然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震撼,不少德军士兵甚至不战而逃。
后来,德军适应了英法联军坦克的存在,不但不害怕,还反过来研究如何对付和克制坦克。
相关阅读:
文章标签:
僵硬的死尸。也有形容话少面无表情、性格麻木的人,俗称面瘫、面无表情,且性格冷淡冷血。宋·梅尧臣《依韵和宋中道见寄》:“已甘老死填沟隍,僵尸阖棺犹目张。”亦以喻腐朽的事物。僵尸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为一种复活死尸,长有白毛,跳跃行走,力大,其记载多见于《子不语》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等小说。
李小龙(1940年11月27日-1973年7月20日),原名李振藩,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,祖籍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,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、武术技击家、武术哲学家、MMA之父、武术宗师、功夫片的开创者和截拳道创始人、华人武打电影演员,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、好莱坞首位华人主角。他在香港的四部半电影3次打破多项记录,其中《猛龙过江》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记录,与好莱坞合作的《龙争虎斗》全球总票房达2.3亿美元。[1-2] 1962年李小龙开办“振藩国术馆”,1967年自创截拳道,1973年7月20日,李小龙在香港逝世,享年33岁。1979年美国洛杉矶市政府将补拍版《死亡游戏》的开映日6月8日定为“李小龙日”(7月8日为错误翻译)。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,好莱坞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;同年,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“终身成就奖”。1998年11月,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“武术电影巨星奖”。